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董红龙 实习生 李芷依
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,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到过的地方。
12年光阴流转,现在的峒山村已经是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、全国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。
“在应急处置、创业带动、志愿服务等方面,民兵们发挥了带头作用,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。”4月14日,在峒山村民兵连连部,村委会主任、民兵连指导员占志启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。
近年来,鄂州军分区将峒山村作为全市村级普通民兵连建设试点,构建武装工作融入乡村振兴新模式。
雨中奋战3小时,东渡大堤守住了
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,走进峒山村,村口路旁木牌上的这些字十分醒目。
沿路前行,青砖、白墙、灰瓦掩映于绿树间,观荷台、老戏台、樱花园等分布在村头巷尾,一派美丽田园风光。
峒山村湖田阡陌纵横、水系发达,长港河从村口流过,一头连着烟波浩渺的梁子湖,一头通达万里长江。曾经,因为交通不便,村里70%的青壮年选择在外打工,常住人口只有800余人。如今,因水而兴的峒山村,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800人。
因水而兴,也曾因水而困。
峒山村所在地原属国营农场,2004年建村后,村里就成立了民兵连。如今,陈赓是民兵连的第五任连长。
“快来!那里出现了渗水!”2024年7月的一天,连日暴雨导致长港河支流的东渡大堤出现险情,村民们急忙找到村委会。
随后,陈赓带领民兵,用皮卡车装上铁锹、麻袋、木桩等防汛物资赶到东渡大堤。他们发现大堤有两处塌陷,渗水量还在增加,赶紧开始打木桩、填沙袋。
众人在雨中奋战了3个多小时,终于将险情排除。
在占志启眼中,这样的场景在峒山村经常出现。他还记得,2016年7月,在车湾闸大堤,他和民兵战友们一起在大堤上坚守了14天;2024年2月的冰冻灾害,40多名民兵、村干部上路铲冰除雪,保障316国道、武鄂高速路口、鄂黄高速路口等路段畅通……占志启说,每次出任务,村民兵连的民兵都是冲在最前面。
每个周末,要卖出4000余枚土鸡蛋
4月14日下午,在峒山村栖客露营基地,阳光穿过杉树林洒在林间的帐篷上,拖着碎石的车在基地里穿梭。
“昨天是星期日,我们接待了260多名游客。今天我们准备把路拓宽,为接下来的旅游旺季做好准备。”34岁的基地负责人、民兵陈川说。
陈川是峒山村人,在上海从事灯具销售工作多年。2019年返乡,他和亲戚一起在鄂州市开了一家饭店。2022年,他选择回到峒山村创业,投资创办了栖客露营基地。
和传统的露营基地不同,栖客露营基地探索打造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农旅融合共同体模式。经过两年多的培育,栖客露营基地迎来快速发展期,每到周末“一桌难求”。“每个周末,我们平均要卖出4000多枚土鸡蛋。”陈川说,在基地的带动下,村里的稻虾、果冻橙、甘蔗等农产品都很俏。
陈川介绍,露营基地的二期项目即将动工,建成后基地体量和服务内容将扩大,带动更多乡亲致富。
同样带着乡亲们致富的,还有民兵陈学波。
陈学波是一名退役军人,2013年返乡从事小龙虾养殖。十多年里,他积累了丰富的小龙虾养殖经验。在他的带动下,100多户村民开始养殖小龙虾,开展“稻虾共作”。养殖过程中,村民遇到问题总会向陈学波请教。从水质调整到养殖操作,陈学波都是知无不言。他说:“今年的小龙虾价格还不错,大家都能有好的收成。”
如今的峒山村产业兴、生态美,增收致富有了源头活水,吸引了一大批游子回乡创业。2024年,峒山村的村集体收入超过了500万元,六成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。
随叫随到,他们是独居老人的贴心人
“一休,快来帮我看看,我的手机快要欠费了。”近日,峒山村3组年过八旬的独居老人李双娥,在电话中对民兵陈磊说。
“您别着急,我马上就到。”陈磊放下电话,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老人家中,帮老人充值话费。
陈磊今年37岁,“一休”是村里老人对他的爱称。“我出生的时候,正好赶上动画片《聪明的一休》上映。老人们这样称呼我,就是夸我跟一休一样聪明吧。”陈磊笑着说。
陈磊此前在浙江、广东打工,于2016年返乡创业,如今在峒山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工作。
峒山村3组有村民160多人,其中三分之二是60岁以上的老人。李双娥是国营农场的退休职工,遇到拿快递、交水电费等事情,都是找陈磊帮忙。
2018年冬天,一位70多岁的婆婆早上外出时滑倒,在雪地里动弹不得。婆婆随后不停呼喊陈磊,陈磊听到呼喊后急忙出门,将婆婆送到镇卫生院治疗。
像这样的事,陈磊做了不少。现在组里的老人遇到事,总会想到他。
近年来,峒山村民兵连充分发动民兵做实农村志愿文化服务,成立“峒心”志愿队、“峒心”社工队等服务团体,常态化开展各项活动,文明峒山蔚然成风。
长港镇党委书记刘骉介绍,峒山村民兵连自成立以来,在应急处置、产业发展、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。